历经几个月的时间
纷纷都来订购他们的艾粄
走进博罗罗浮山酥醪村,在集市中,许多商铺都有出售自制的艾粄。在常年外出打拼的村民高校亮眼中,这就是家乡的味道。
她向东时记者透露自己的心得,她说艾粄的馅料主要是花生(去皮)、芝麻和白糖,把芝麻花生炒出香味,馅料用机械研磨,不用太碎保留口感。制作时,把粉团分成一个个,捏成粉皮,放满满一勺馅料进粉皮中,再揉成球形,一个个美味的艾粄就可以直接食用了。
与高美娟返回家乡不同,堂哥高校亮仍然在外打拼。从学校出来后,他曾经营过饭店、农庄,乃至开过装修公司等。今年,他到惠阳区一家速递公司,参与国际快递业务。
今年清明前夕,高校亮回到村里,看到许多游客在路边品尝艾粄。联想起自己的工作,高校亮觉得不如用快递的方式,把家乡的农特产品销往外地。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高美娟后,两人一拍即合。
今年五一劳动节前后,高校亮就引进酥醪村第一家EMS邮政特快专递服务便民服务点,设在堂妹的土特产店里,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艾糍次日新鲜抵达客人手中,也可以方便村民寄收快递,一举两得。
5月份开始,高校亮负责销售和快递运输,高美娟负责艾粄的制作、供应,两人分工合作。通过电商平台、微信朋友圈的宣传,酥醪艾粄成功搭上“网络快车”,走出大山,畅销珠三角。
由于现场销售和网络销售包装不可能一样,有个问题很快随之而来。“我们最开始是用普通饭盒包装的,有时候顾客拆开后发现艾粄全部粘在一起了。”高校亮说,按照网络销售协议,发生如此问题是需要重新免费发货的,一来二去不仅不赚钱,还会引发亏本。
于是,高校亮开始着手产品外包装设计。在综合考虑到运输的过程中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后,他受巧克力包装盒的启发,将艾粄的外包装盒设计成适合运输又不易损坏的形状,即在包装盒内按艾粄的形状大小进行分格。目前,一个包装盒成本就需要五元,占了产品价格的六分之一。“为了确保艾粄不变形,包装费用不能省。”高校亮说,希望外地购买者不仅能吃到味道正宗的酥醪艾粄,而且能确保艾粄的品相。
如今,高美娟每天平均可售卖近400个艾粄。艾粄的保质期为五天,为了保证新鲜,高校亮在研究一番后,决定只在珠三角范围内销售,超过珠三角范围担心快递耽误了。而且,珠三角的用户,高校亮也选择晚上发货。
“因为晚上没有那么热,温度相对较低,可以更好的保证质量。”高校亮介绍,这些“外销”珠三角的艾粄,每天下午4点从酥醪村送到长宁镇邮政局。5点准时发货,经过一夜的路途,第二天上午10点都会送到每一位客人手里。
近期,高校亮在网上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。不过,毕竟个人力量有限,如果订单增多,高美娟确保不了出货数量怎么办?“我设想是让村民帮着做,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赚钱了。”高校亮说,如果网上销售火热是最好不过的事,这样就可以带动村民一起参与了。高校亮甚至连质量和安全问题都考虑到了,他说可以给出货的艾粄进行编号管理,届时谁出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。
与此同时,高家兄妹不止于卖艾粄,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农特产,高校亮还通过微信朋友圈宣传,并申请了一个电商平台,计划将家乡的所有农特产品全放到网上售卖。
“很多地方都通过电商销售土特产了,我们村至今还没有一个电商平台可统一售卖,我觉得我们村的特产的确有山区特色,只要宣传包装好,就不愁卖,同时还可以带动家乡脱贫致富。”高校亮说,平台现在先售卖艾粄,打开市场,接下来将让酥醪的菜干、米酒、甜茶、腊肉等农产品陆续走出大山,销往全国。
为此,高校亮以家乡酥醪为名,申请了一个电商平台(www.酥醪.com),下来会将家乡的所有农特产品全部放在网上售卖。高校亮说:“希望可以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,让家乡最好的农产品卖出去,让当地村民增收。”
文字《东江时报》记者张荟婷 刘建威
图片《东江时报》记者张艺明
编辑 李雪
*东江时报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*